过年新方式见证社会发展 你的过年方式变了吗?
河源翻译公司推荐阅读,版权归所有者所有,转载如有侵权,烦请告知删除!
春节临近,还没放假,许多人的心早已飘到假期了。经过几十年来经济腾飞发展,人们过年的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。从以前走亲访友到如今计划短、长途旅游,过年方式的改变也诠释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那一代盼着过年
春节临近,还没放假,许多人的心早已飘到假期了。经过几十年来经济腾飞发展,人们过年的方式悄悄发生了变化。从以前走亲访友到如今计划短、长途旅游,过年方式的改变也诠释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那一代盼着过年拿红包的孩子也悄然长大成为家庭的顶梁柱,更成为决定过年方式的 权威者 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住在兴源东路的赖晓菁一家三代人,听他们讲述三代人的过年方式。
春节外出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。(资料图)
50后
听广播赏文艺节目
我们上世纪50 年代出生,到20 来岁的时候,那是上世纪70 年代左右,各家都缺衣少食的,根本就不敢想怎么过个富裕年。 赖明昌告诉记者,由于缺衣少食,那时衣服都舍不得扔,老大穿不了的衣服,老二、老三接着穿是常事。而面对生活的困难,物质的匮乏,当时大家自然就会减少走亲访友, 物质匮乏啊,家里仅有的一块猪肉提到这家亲戚转手又提到另一家亲戚家中,最后都臭掉了。 因此,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赖明昌在过春节时更愿意带着孩子在家听听广播,而且当年的公社或者大队都会放广播,一首首《东方红》、《大海航行靠舵手》、《井冈山上太阳红》洗涤了赖明昌的心灵,更是让他在那个年代对生活充满了信心。
70后
带着妻儿走亲戚
上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出生的赖伟强是赖晓菁的父亲,他谈起当年结婚之后过年的情景也颇多感慨。 又忙又累! 赖伟强说得干脆。 等我们结婚时已经是上世纪90 年代,已经改革开放,是经济加快发展的年代,生活好了,节奏快了,兜里有钱也更愿意花钱走亲访友了。 当时过年,常常要买很多东西,从腊月开始忙,能忙到除夕夜。 等我把碗筷洗好,衣服洗好已经是除夕夜的9 点了。 这时赖先生妻子在旁边说了一句话。上世纪90 年代,人们过年时喜爱串门喝酒,几乎从初一喝到十五。
1992 年赖伟强喜得爱女,当年的春节让赖伟强与妻子印象深刻。因为刚刚当爸爸,不少亲戚朋友相约来他家玩,所以那年他与妻子都特别忙。1992 年的商店里的商品还没有现在这般丰富,年货都是他与妻子亲手操办的,从炸油果、炸鱼到弄猪蹄、做白切鸡、打扫卫生,仅有的假期都没闲着,春节,朋友如期而至,来了一拨又一拨。 我爱人家亲戚也多,基本都会去到亲戚家拜年,过年感觉像扒了一层皮,虽然精神上得到了放松,但体力上有点透支。不过也开心,因为有孩子了。
90后
出门旅游过大年
不再一大家子厮守在一起,赖晓菁与家人今年要过个 旅游年 。 不跟团,我们要自助游一把,正月初二就出发。 赖晓菁笑着说。
生活变好了,赖晓菁在2015 年凑了6 万元供了一部车,每个月月供2000 多元,压力有但是家里也需要,有车后赖晓菁今年就选定春节旅游。 之所以选择春节旅游,一个是自己还没嫁人还可以陪父母外出旅游,另一个是父母一年到头辛苦,过年的时候想他们放松下。 2016 年春节,赖晓菁就带着全家5 口一起去广州逛了逛。今年嫌周边不过瘾,索性把目标定在湛江,如果有时间还准备从湛江徐闻搭船去海口。
言谈中,喜欢海的赖晓菁透出对海边城市的向往:走在沙滩上,享受阳光、海浪。辛苦忙活一年,这也算是给父母的礼物给自己的犒劳吧!
本报记者 谢思思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河源新闻网独家稿件,如需转载,请注明出处,否则后果自负
商务合作联系网站管理员(QQ/微信:10117807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相关热词搜索:
上一篇:
下一篇:
河源翻译公司推荐阅读
随机文章